門診常見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的Q&A
博愛醫院復健科潘建理醫師
延續上次「門診常見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的Q&A」的內容,此次分享的仍然是在復健科門診中,許多家長們常問的一些問題,希望能讓其他家長們有所訊息、資料可以參考參考。
一、老師說我的小孩有“感覺統合”的問題是不是說他/她是“過動兒”。
答:錯,「感覺統合」的理論,是在1970年代由美國的一群學者提出並倡導,後來逐漸成為普遍運用的理論,這套理論的中心思想,簡單的說,是強調幼兒發展時期中,大腦不同功能的成熟與否,與發展過程中身體不同的感覺輸入是否安定以及這些感覺輸入後,是否得到足夠的“統合”
(inteyration)有密切的關係。
二、我的小孩在動作發展上比較慢,是不是表示他有「腦性麻痺」?
答:錯,雖然腦性麻痺的小朋友,有很多會表現出動作發展的遲緩現象,而且臨床上這也是診斷「腦性麻痺」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但這並不表示動作發展的遲緩同於「腦性麻痺」。「腦性麻痺」的定義是尚未成熟的大腦遭受損傷或破壞後,其臨床上各種不同異常表現的總稱,所以經定義上即知若只是單純的發展遲緩(較晚成熟),而不涉及腦細胞損傷的話,便與腦性麻痺完全不相干,一般如早產,腦室出血,腦膜炎病史係腦性麻痺的危險因子,是由於其對大腦細胞造成實質性的損傷而引起的。單純的動作發作發展遲緩如粗動作或精細動作,協調性等),尤其是並未伴隨肌肉張力或肌力改變時應該與腦性麻痺的診斷區隔開來。
三、幼稚園老師說我的小孩有「構音異常」,還有「語言發展遲緩」,但是家中的長輩偏偏又說只是「臭奶呆」長大了自己會好,到底誰說的才對?我該怎麼辦?是不是要去剪舌繫帶?
答:兩個人說的都對,但是家中長輩所說「長大會自己好」,這部份可能要再斟酌一下,如同寫字要用手的肌肉,走路需要用腳的肌肉,我們之所以能用嘴巴「咬」出不同的音來,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類能善用口腔內外許多纖細的肌肉,並且藉由彼此之間的恊調作用,將口腔的組織分別擺在各種不同的位置,以致於當說話時,氣流自肺、氣管、喉腔並經由口腔流出時,便能發出所要的精確聲音。而在這些眾多的肌肉群中,最主要的便是舌肌。
語言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就像手肌肉不協調,寫字歪七扭八的小朋友一樣,只是口腔肌肉群控制的能力比較晚熟,例如「尢」發成「ㄢ」,「便當」發成「便單」,捲舌音(ㄓㄔㄕㄖ)發不出來,「火車」發出「火科」,或是ㄗㄘㄙ發成ㄎㄍ之類似音,如「早餐」發出「搞堪」等,都是門診常見的情形。
像這樣的小朋友,我會建議家長常來做語言的復健訓練,原因有二:一是經由專業語言治療教導(通常一個星期上一堂課),小朋友可以很快地掌握住口腔控制的技巧,通常幾個月的時間(10~15堂課左右)便能發出90%以上正確的主音符號,其次是小朋友的社交層面,語言發展遲緩的小朋友通常會因為說話不夠清楚,遭到同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