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阿寶教育基金會
主要有阿寶教育基金會的簡介,活動的花絮、有關遲緩兒發展的文章,和民眾互動的留言,

輔導情緒困擾的孩子 之一

輔導情緒困擾的孩子 之一

                      輔導情緒困擾的孩子 
                                                                                    &nbnbsp;                           特教老師  劉淑貞/文

情緒的教學,一直是讓老師和家長感到棘手的領域,尤其目前有情緒困擾的孩子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無論在特教班或普通班,每一年幾乎都會接受有情緒困擾的孩子入學,對於一個老師而言,面對不同的孩子,就必需設法根據孩子的行為問題,並找出引發孩子不當行為與負面情緒的原因,再著手提出有效的輔導方案。

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可能很迅速的能找出解決的方案與輔導的策略,但是對於一個家庭中有身心障礙的孩子,且這個孩子除了本身生理上的缺陷外,還伴隨有情緒困擾的問題,通常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與情緒反應,卻找不出有效的教養方法時,就會顯得喪氣,甚至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更以打罵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但是最終的結果,孩子越打越難收拾,越難控制,導致一種緊張、互動不良的親子關係。

很多孩子會出現情緒問題,都是因為與外界的溝通管道受阻,以及周遭的人無法瞭解孩子的感受與行為模式,加上孩子因為生理的受限,口語表達能力不足,適應不同情間可以蒐集到的表情圖卡外,也可以自己畫。

我曾經將一張八開的書面紙剪成六小張,並準備一大張的黑點貼紙(即一大張貼紙上有一百顆的小黑點),再準備三角色鉛筆,這些教具在我的班級中是隨時會準備的物品,我會利用小張的書面紙,引導孩子在紙上貼上兩顆小黑點,貼上後,我即告訴孩子「眼睛」、「一、二,二個眼睛」,再將鏡子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透過鏡子看到自己的臉,並指著孩子的眼睛,再數一次「一、二,兩個眼睛」,隨後即將鏡子拿開後,引導孩子畫出自己的五官,從兩個眼睛開始發展,隨後接下眉毛,也一樣數數「一、二,兩根眉毛」,接著是鼻子,鼻子只有一個,就以口語告訴孩子「一個鼻子」,無論孩子畫出什麼形狀我們都要予以肯定,我通常還會用鏡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鼻孔,並以口語告訴孩子「一、二,鼻孔,兩個鼻孔」再讓孩子於鼻孔下方畫出兩個小圈圈,嘴巴的方式也一樣,通常孩子如果畫出圓形的嘴巴,我就會請孩子在嘴巴內畫上「牙齒」,並讓孩子以鏡子看看自己嘴巴內的牙齒和老師的牙齒,這對於感官命名的教學是很能引起孩子興趣的,而且在孩子畫出嘴巴後,通常整張圖就會呈現出臉部表情了,我則隨之告訴孩子:「哇﹗安安好高興,安安在笑哦。」接著可以根據孩子的生活經驗告訴孩子,「安安上學,好高興。」「安安盪鞦韆,好高興。」這個時候,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將自己的各種生活經驗所表現出來的感受與情緒的表情作連結了。

所以,高興、快樂、生氣、傷心都可以用這個方式來進行,如果手邊有表情娃娃,我們也可以和孩子討論,他為什麼生氣。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曾經利用兩位老師角色扮演的方式,由一位老師扮演肚子痛在哭泣的情緒反應,另一位老師則在一旁安撫,並告訴對方:「我知道你的肚子好痛,好難過對不對,我們去看醫生。」有了這樣的教學活動後,我們才準備不同表情的圖片,讓孩子選擇,盪鞦韆的時候,臉上是什麼表情,跌倒的時候,臉上是什麼表情,孩子有孩子的解讀方式,他自己選擇的,就表示他自己的內在感受,所以我們透過教學的歷程讓孩子學習將事件與表情的關係進行連結,孩子逐漸就會類化出哪一個事件代表心中哪一個感受。

但是圖卡的選擇,我們有事先需把握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從孩子自己的表情到認識他人的表情後,再利用簡單的線條圖畫讓孩子從中間做選擇。這一切的準備都是在為孩子累積未來應用PECS進行溝通的能力,我平常的教學對象是屬於0-6歲的孩子,學校裡是3-6歲的孩子,即使到家庭中服務的個案,只要超過上國小年齡,我即不再介入。所以我們都還是處於幫孩子建立未來認識圖卡的經驗與基礎,因此大部分還是以孩子的相片去發展。

二、抓住情境進行教學
孩子會出現不良的行為與負面的情緒反應,對於一個身心障礙的孩子而言,他只是企圖要讓周遭的人瞭解自己的內心狀況,卻又苦於無法以完整的口語表達時,可能就會以動作攻擊他人或是狂哭狂鬧的方式來反應自己對面事情的感受與想法。

通常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我們根據ABA的模式,先確定孩子通常都在哪些情境下會出現此不良的情緒反應,孩子反應的行為是什麼,環境中引發孩子不當情緒的導因導因導因為何,這些線索都是在協助我們找出孩子內心癥結所在。

所以,我們如果知道,那個情境會引發孩子不當的反應時,我們就把握孩子出現行為反應的當下,在情境中指導孩子解決的方法。

例如:我們提供孩子進行某一種活動的練習,而這個活動是孩子不喜歡的練習,如果孩子出現抗拒的反應,我們就以孩子的立場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我不喜歡跑步」、或是「我不喜歡剪頭髮」,但並不是孩子拒絕我們就一定要依他,只是我們教導他在當時情境下說出自己的感受罷了,所以通常我在教孩子在情境中表達自己的情緒外,如果這個活動是我要求孩子一定要去完成的,我都會把孩子喜歡的活動放在該練習之後,並告訴他:「不行,這個做完了才可以做那個。」但是孩子在情境中表達自己的喜好是可以被允許的。

三、仔細觀察孩子對事情的反應
孩子的反應是我們介入教學的參考依據,所以我們提供給孩子的練習與生活經驗,我們從過程中看到孩子的反應後,就可以將「情緒」與「感受」連結在一起。慢慢的讓孩子分辨出哪些事情是帶給自己不舒服的感覺,哪些經驗會讓自己感覺到愉快的。

有經驗的老師從孩子的表情就可以瞭解孩子的反應,如」的表達,都是以「要」和「喜歡」的學習為先,且必需先理解孩子的興趣與特殊偏好,這個表達也可以透過生活故事書來教學,我們先蒐集孩子喜歡與不喜歡的物品與事件或經驗,並記錄下來,如果是老師,可以透過父母的晤談瞭解孩子,知道孩子喜歡與不喜歡的食物與玩具或生活事件,在環境中就會故意將孩子喜愛的東西擺出來,孩子如果要拿這個東西,我們立即介入,並引導孩子用肢體語言、用口語、用溝通圖卡來表現出「我要…」,並指出自己要的東西。

我會故意在這個時候拿一個確定孩子不要的物品,孩子在推開這個物品的時候,我即以口語幫孩子說出「我不要」,為了讓孩子再次練習,我則呈現兩種物品,一種是孩子要的,另一種是孩子不要的,我則讓孩子先以手推開自己不要的東西,如:香蕉,我則以口語示範:「我不要香蕉,我要草莓。」

並同意孩子伸手去拿起桌上的草莓。對於遊戲的內容,我們則可以用相片或圖卡,同樣的方式讓孩子也能拿起自己想要進行活動的圖卡,如:溜滑梯,就幫孩子說出:「我不要走平衡木,我要溜滑梯。」孩子有過這個練習後,慢慢知道自己是可以有選擇的權利的,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就要安排很多讓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如果這個練習已經熟練,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利用圖卡或字卡進行造詞造句的練習了。在孩子有辨認文字的經驗後,我們可以準備許多活動的紙卡,如:溜冰、游泳、看電視、打球、跑步…..等活動的內容,在孩子有辨認文字的經驗後,我們可以準備許多活動的紙卡,如:溜冰、游泳、看電視、打球、跑步…..等活動的內容,孩子可以辨認文字的話,我們則可以設計主詞、動詞、名詞等字卡,利用字卡的變化和孩子一起進行句子結構的練習,如果孩子練習一個句子是:

我要吃飯,我們可以將句子分析為(我)(要)(吃飯),這個句子就可以在我和吃飯這兩個重點作變化,孩子可以練習(爸爸)(要)(吃飯),所以改變人稱和活動就可以有許多句子的變化了,當「要」的句子練習後,就可以練習「不要」的句子,找出孩子不喜歡的活動做練習,從改變人稱和活動著手,最後還可以將兩種句型組合成為「我不要…,我要….」,「我喜歡….,我不喜歡….」但是內容的調整就要根據孩子現階段的能力進行了。

詢價留言

您好,如有任何詢價需求,請善用這裡的【詢價留言】我們在收到您的留言時,會盡快處理及回覆!

驗證碼圖片驗證碼圖片驗證碼圖片驗證碼圖片
同步成為台灣黃頁詢價供應商。
To:
阿寶

聯絡人:郭**

Email:a*o******@msa.hinet.net

詢價回覆率:72%

免費諮詢
https://zdgo.jetbean.com.tw/web/News?postId=1311191【禾聯 HERAN】 HEK-05GL030

【禾聯 HERAN】 HEK-05GL030 0.5L智能溫控隨行壺

打造一個會做生意的網站,自帶流量、保證有單! 前往了解